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災後心靈重建的多維度療癒與重生之路

經歷突如其來的洪水氾濫與逃生,災民們的身心靈都承受了巨大的衝擊。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為例,泥流無情地沖毀家園,造成天人永隔的悲劇,這樣的生死交關,極易引發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並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創傷後壓力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然而,在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上,我們也看見了「鏟子超人」等救援隊伍帶來的溫暖與希望,這是重建心靈、避免災後症候群的重要社會支持力量。

洪流無情,人間有愛:災後心靈重建的多維度療癒與重生之路

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 小心急性壓力障礙(ASD)與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經歷突如其來的洪水氾濫與逃生,災民們的身心靈都承受了巨大的衝擊。以花蓮光復鄉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為例,泥流無情地沖毀家園,造成天人永隔的悲劇,這樣的生死交關,極易引發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並可能進一步演變為創傷後壓力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然而,在這片傷痕累累的土地上,我們也看見了「鏟子超人」等救援隊伍帶來的溫暖與希望,這是重建心靈、避免災後症候群的重要社會支持力量。

#創傷的陰影:理解與辨識急性壓力障礙(ASD)與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

#急性壓力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是在經歷或目睹極度創傷事件(例如嚴重意外、天災、暴力犯罪等)之後,3天到1個月內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心理症狀。

這些症狀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類別:

1.侵入性症狀(Intrusion Symptoms)

A·反覆且非自願的痛苦回憶: 腦海中不斷重現創傷事件的畫面、想法或影像。

B·惡夢: 與創傷事件相關或內容令人不安的夢境。

C對周遭環境的覺察,彷彿身歷其境。

·對相關刺激的強烈反應: 看到、聽到或聞到與創傷事件相似的事物時,D會出現強烈的心理困擾或生理反應(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2.負面情緒與認知症狀(Negative Mood and Cognition Symptoms)

A·無法體驗正向情緒: 難以感到快樂、滿足或愛等積極的情緒。

B·持續的負面情緒: 常常感到恐懼、憤怒、內疚或羞恥。

C·認知扭曲: 對自己、他人或世界持有持續的負面看法。

D·無法回憶: 忘記創傷事件的重要部分(解離性失憶)。


3.解離性症狀(Dissociative Symptoms)

A·現實感改變(Derealization): 感覺周圍世界是不真實的、模糊的或像一場夢。

B·自我感改變(Depersonalization): 感到與自己的身體或思維脫節,好像在夢中或從遠處旁觀自己。


4.逃避症狀(Avoidance Symptoms)

A·避免痛苦的回憶或想法: 努力避開與創傷事件有關的思想、記憶或感受。

B·避免相關的外在事物: 避開會讓人想起創傷事件的人、地點、對話、活動或情境(例如車禍後不敢開車或坐車)。


5.警覺性增高與易受驚嚇(Arousal Symptoms)

A·睡眠障礙: 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B·過度警覺: 經常處於高度戒備狀態,隨時提防危險。

C·易受驚嚇: 對突然的聲響或動靜有誇張的驚嚇反應。

D·難以專注: 注意力難以集中。

E·易怒或具攻擊性: 變得暴躁易怒,或表現出魯莽、自我毀滅的行為。

#心理創傷的表現與潛藏危機

災民在歷經災難後,可能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創傷反應。這些反應不僅是情緒上的波動,更可能發展成需要專業介入的心理疾患。

#ASD 與 PTSD 的黃金分辨期

急性壓力障礙(ASD)與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的症狀表現極為接近,主要的區別在於持續時間:

A=急性壓力障礙(ASD):症狀發生於事件後,持續3天至1個月內。

B=創傷後壓力障礙(PTSD):若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仍未改善,則須懷疑轉為PTSD。


#請注意:若未及時處理,ASD可能轉為慢性、長期化的PTSD,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甚至併發憂鬱症、焦慮症或藥物濫用等問題。

#多維度療癒:生理、心理、社會與精神靈性的全面應對

災後復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需要兼顧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等多面向的關懷與介入。

1.生理層面:穩定基礎,重視睡眠

A=基礎照護:確保災民有穩定的食物、飲水和住所。

B=睡眠管理:睡眠問題常與心理疾患伴隨。應評估並改善不良睡眠習慣(如作息、咖啡因攝取、3C使用),必要時尋求精神科醫師協助,考慮用藥(需謹慎避免依賴性)。

2.心理層面:接納情緒,專業輔導

A=情緒釋放:鼓勵災民表達情緒。例如,花蓮佛祖街失聯的6歲女童小沂,在被困泥沙2天後獲救時哭了出來,這是一個壓力釋放的正面訊號。相對地,若孩子遇到危難後反而一直啞然、毫無情緒變化,則更需提高警覺。

B=專業介入:若焦慮、失眠、無法專注等狀況持續存在,甚至伴隨憂鬱,應及時求診精神科醫師,透過個人或團體心理治療。

3.社會層面:愛與連結,重建安全感

A=社群支持:這次災區救援中,「鏟子超人」等志工與居民的大量互動和送暖,能有效給予災民強大的心理支持,讓他們感受到「不孤單」。社會支持是避免災後症候群的關鍵防線。

B=重建連結:協助災民與親友、鄰里重建聯繫,修復因災害而疏離的人際關係。

4.精神靈性層面:尋找意義,擁抱重生

A=意義重建:協助災民在痛苦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或新的目標,例如參與災後重建工作。

B=信仰與希望:透過宗教、信仰或內在力量的尋求,幫助災民平靜心緒,相信自己有自我調節和重生的潛能。


#復原之路的十個重點內容

1.區分急性與慢性創傷:ASD(3天至1個月)與PTSD(超過1個月)的持續時間是重要判斷依據。

2.警覺不哭不鬧的「啞然」:兒童若在危及生命後毫無情緒反應,可能是創傷壓力的警訊,比哭泣更需關心。

3.注意「侵入式」症狀:惡夢、驚嚇、生理或心理的強烈反應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典型表現。

4.辨識負面信念:如過度罪惡感、內疚感、認為自己不夠好才會出事,與災難性思考不同,但皆需處理。

5.失眠是警訊:睡眠障礙常是心理疾患的伴隨症狀,需評估生理與心理雙重原因。

6.社會支持是良藥:救援隊、親友的陪伴與關懷,能有效降低災民的孤立感,提供心理慰藉。

7.30天內的密切關注:災後一個月內是急性症狀的黃金觀察期與介入期。

8.及時尋求專業協助:若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持續不退,應立即諮詢精神科醫師。


9. 避免藥物濫用:若情緒無法緩解,可能轉向飲酒或安眠藥,易導致酒精或藥物濫用,需謹慎用藥。


10. 多面向療癒:治療模式依個案而異,應積極配合醫師,並兼顧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的全面復健。


#具體案例:小沂的眼淚與重生的希望


=人(事):花蓮光復鄉重災區的6歲女童小沂,與家人一同經歷堰塞湖潰堤、泥流沖村的浩劫。 

=時:災難發生後,小沂被困在泥沙中約兩天的時間。 

=地:花蓮光復鄉,特別是受災嚴重的佛祖街一帶。 

=物(具體描述):小沂在救援人員的努力下,終於從厚厚的泥沙堆中順利獲救。被救出的那一刻,她沒有像有些倖存者一樣僵硬或麻木,而是嚎啕大哭。


#案例分析與啟示:


小沂的眼淚,雖然令人心疼,但在心理學上卻是一個相對好的信號。這代表她能夠釋放並表達極大的創傷壓力。


A= 情感釋放:她的哭泣是內在壓力與恐懼的自然宣洩,是自我調節潛能的體現,有助於預防壓力在體內積累而轉化為ASD或PTSD。


B=及時關懷:對於像小沂這樣的孩子,雖然哭泣釋放了壓力,但仍需要持續的關懷和陪伴,以確保她不會對泥沙、巨響等創傷相關刺激產生長期的逃避傾向或過度警覺。親友與專業人士應提供一個充滿安全感的環境,讓她的心靈創傷得以溫和療癒。


災難無情,但人有溫情。面對創傷,我們鼓勵災民以開放的態度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善用社會提供的支持系統。復原之路雖然漫長,但在專業的醫療與心理輔導、以及「鏟子超人」們傳遞的愛與希望共同作用下,相信每一位災民都能夠走出陰霾,迎向屬於自己的重生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