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青創建築師逆風而飛的自省與破繭

多數年輕創業建築師在長期僧多粥少的困經中找尋出路,面對這樣的艱困執業環境,也許才是最好誠實面對自己,開大門走大路的逆風起飛時刻!

n 青創微型事務所的啟程

2010秋天,完成在遙遠北歐挪威的學習與生活後返台開業,也正式開啟一位青創建築師的執業旅程,今年2016,事務所在微型團隊兢兢業業中辛苦但踏實的迎接第六年的到來,說實話,很幸運,雖然面臨台灣整體建築設計市場緊縮競爭,從開業的第一年起就能一直保有案件的接續承接,當然,多數案子規模不大,設計費不優,甚或半買半送,但,對於一個沒有任何社會資源背景的海歸青創建築師事務所而言,頭一個六年,目標單純明確,就是「活下來」…!!

身為一位從16歲就立定志向的六年級台灣開業建築師,雖然主持的是一個微型事務所,但對於建築的熱愛與執著從不需要謙遜隱藏,除了極為少量的私人住宅開發新建案,多數都是必須參與公開競標比圖評選的公共工程設計監造技術服務,接案的過程雖然必須在辛苦不明確之下事先投入相當成本,但順利得標的成就感總是可以成為繼續推動向前的再生能量,回憶從挪威返台的六年,就是長期處於一種跌跌撞撞的衝鋒階段!

這六年同時還有另一個社會角色,很榮幸能在2010剛回台灣的秋天起在台北科技大學創意學士班兼任大三建築設計的講師,對我而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生同習,教學相長,讓我非常享受珍惜這種職場與校園內化激盪的雙重身分,每周二個下午回到校園,總是可以毫無隱藏的把自己內心最純粹相信的設計價值分享給學生,當然也同時從學生反饋最新世代的設計思維,這是一股單純雙向增長的力量,也是一般執業環境極為欠缺的設計精神糧食。

六年長不長?六年可以唸完國小,可以唸完國中+高中,比唸完五年建築系學士還多一年,可以出國完成三個碩士,甚或一個博士學位,但,對於一個成熟建築師的養成,六年真的只還算是立定紮馬的育成階段,很多事情可能只是剛剛遇到,很多狀況常常都是驚險萬分,沒拿到案子失望,拿到案子可能陷入長期困頓絕望,這些種種困境關卡,能在開業的第一個六年遇到,事發當下也許憤憤不平,事過境遷才覺無比幸運,因為,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每一場困戰結束,就能獲得功力累積與壯大膽識的最佳秘笈!

n 逆風起飛的相對加速

對於年輕建築師而言,渾身是膽,就等機會,太平盛世多凡夫,紛嚷傾巢出英雄,現階段台灣建築師的執業環境明顯每況愈下案源不足,多數年輕創業建築師在長期僧多粥少的困境中找尋出路,面對這樣的艱困執業環境,也許才是最好誠實面對自己,開大門走大路的逆風起飛時刻!

每個開業建築師都有自己想像與規劃的執業藍圖,我當然也有自己心中期許的建築師事務所型態,然而,「忙」,真有所獲嗎?說實話,經過第一個六年的開業洗禮,在台灣,最痛苦的就是以為追求成功就必須無償付出的「瞎忙」,越是景氣低迷案量短缺,越應該靜心沉思找尋自己期待的事務所型態與模式;「大」,真有所長嗎?相信在台灣執行公共工程的建築師都能體會,每個案子得到後,最大的風險與考驗就是事務所人員編制的瞬間被迫長大,所直接面對的就是固定沉重的經營成本,而後引發可能的連續受迫性接案壓力。

曾經親身體驗北歐挪威生活,比對截然不同的台灣生態,為了讓一個新創事務所存活,很多曾在挪威看到學到領悟到的設計醞釀與發展過程,都在外力與內化中壓縮剪接而融合成台灣模式,這無關好壞,而是放下虛幻表象,誠實面對台灣現況的執業現實;2014年底,毅然定調以「微型設計所」的概念整隊重新出發,首要放慢接案腳步,如此可以多出更多的時間,這些時間可以閱讀,可以發想,最重要的是可以歸納提煉自己的設計思想!

整體市場的轉型在表面上是一種緊縮與裁減,在我而言,反而是一種精煉與汰換,逆向思考微型事務所能做的事情與可能優勢,不難發現當下市場中也存在著尋找小團隊質化戰力的業主類型,甚至有部分公共工程執行機關也開始轉向主推小事務所的委任策略,放慢接案腳步後,因為小,所以可以提供專門服務,可以小題大作,這也讓曾經迷信大所巨擘的機關承辦重新思考,如此一個一個的作,轉型二年的微型設計所也默默的累積了一些能量,逆風而行腳步雖重,但速度相對加倍。

n 自信堅持與常態自省

既然「微型」,想當然人員精簡,現階段1位建築師+4位設計師的5人團隊,在內部工作氛圍上總是可以輕鬆、融洽,這件事情聽起來平凡,但可以非常肯定的不易見於多數台灣中大型事務所;一直想在台灣實現挪威建築師事務所的執業與生活共營和諧,因此微型設計所堅持正常作息不加班(尤其周末假日),要在台灣建立這樣的工作模式,主持建築師其實是要非常「帶種的」,因為在台灣的特殊心理時間單位,無論公共工程或私人業主,多數不喜歡等待,更無法接受事務所比業主早下班;之所以堅持事務所正常作息,主要希望微型團隊的每個成員除了工作要更懂得生活,一個沒有足夠生活經驗的設計師應該很難實現一個會說話的空間品質。為了執行這個執業堅持,最核心的課題反而在於設計團隊成員個人與總體的戰力呈現,分工準確與溝協調能力,工作專注與服務態度的表現優良與否,都可以輕易成為破壞正常作息的重要關鍵;因為人數有限,作業效率更當然成為每個成員絕對不能怠忽的專業自我要求。

青創建築師+執行微型設計所最常面對的課題就是接案頻率的精準控制,這個課題說穿了就是能不能學會「捨」與「不貪」?其實很難,建築師愛做設計天經地義,看見案源卻要無動於衷,說實話,真的很難,案子接的多,常常必須先無償預付公司固定設計人力與時間成本,如果驗收不佳、請款不順,接得越多可能月被現金流量緊掐窒息,在這二年的試煉中,很幸運的找到屬於本所規模的穩定接案頻率執行策略。

n 多元發展與創作角色

在挪威,除少數國際級的事務所外,多數都屬10人以下的中小型事務所,而在業務範疇的設定早已跳脫只做空間設計典型窠臼,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只要與設計相關,都可能是挪威建築師的接案內容,台灣新世代建築師的執業環境,也在逐年緊縮的趨勢下可能走向多元發展的寬闊之路,建築設計養成過程其實充滿多元養分,因為工作與生活的良性時間分配,我們有更多的時間發想與研究建築設計以外的設計主體,結合空間與產品,甚至研發與行銷,這些都是微型設計所這二年來的新創工作項目。

建築師都樂於創作,創作不限於空間,我們也有幸參與一些公益團體的活動企劃,協助流程制訂與人員編制;另外也參與專業廣告行銷公司協助提升國內知名糕點公司做整體企業形象轉型規劃,這些也能發揮建築師創作熱情與能力的工作,也都在這個微型團隊的共同努力下成為我們多元發展的工作服務項目。

n 實用美學的設計價值

在房地產代銷創意導向之下,發展出台灣建築師特殊的拆解執業模式,平面與立面的分屬設計,常常形成短期內一窩蜂的建築形式熱潮,建築設計當然存在著當代潮流與主流形式,但,當市場景氣冷卻延緩,很多的事情就會逐漸趨向真實內在的發展。

在我看來,每個建築(空間)設計總有最基本的設計核心,國際潮流的樣態形式也有其自身發展的邏輯脈絡,一昧的移植或效仿短期內可以看到皮層,長期來看卻顯笨拙;設計可以非常單純平凡,設計更可複雜偉大,但都必須建立在有思想的演化過程。

開業至今,一直試圖強化微型設計所的設計內涵與價值文化,其實,台灣與北歐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價值,但又非常巧妙的同樣追求「實用」,回想挪威的都市,很少突出的都市主角,多數都採謙遜和諧的低調融合,一個不講究單一建築的形式追求,卻自然創造許多輕盈優美的大小城市,「實用美學」讓美體自然結合實用,純粹到沒有綴飾,這不就是多數人看到北歐設計的第一眼驚艷嗎?!

n 自縛而後破繭

青創建築師最欠缺的是機會,但在機會來臨前有無累積足夠的基本功才更是關鍵,很多事情急不得更無須躁進,這二年轉型後的放慢中看到許多的可能與曾經因為躁進而錯過的機會,好的業主在錯的時間,不適合的案子上,就不會有完美的開花結果,常常提醒自己這個世界沒有所謂的公不公平,只要氣夠長,總會有被看見的時間與機會,累積足夠的能量才能順勢展現,自己相信的事,自己認為對的事,就應該堅持著默默的做,做久了,當被看見時,就是件對的事了!

作繭的表象是自縛,最終的呈現是破繭,逆勢而行才能體會舉步維艱的破風向前,201611月即將邁向開業的第一個六年,生理心理絕對時間的長,相較執業養成相對時間的短,每個階段都是執業建築師自己出題自我考驗,也是不斷實測修正後的調較升級,自縛而後破繭,起飛需要逆風,低身向前步伐雖慢,但步步向前踏實!

2016/7/18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