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entia Case 案例240828
台灣失智症 快樂活著4168 【楊聰財專欄】
關於台灣確診為失智症但仍然快樂生活的名人或案例,這些案例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雖然失智症會帶來記憶力、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但有些人仍能保持積極心態,享受生活。本文將深入探討幾個台灣的實例,並分析他們如何克服失智症的影響,保持快樂的生活態度。
一、案例介紹
A=中化銀髮居家照護
1-名主持人林書煒就現身說法證實,她的母親是在60歲時確診為「額顳葉型失智症」,目前已經惡化到失能臥床了。
「當她的行動能力還很強、情緒起伏還很大的時期,也是我們最難照顧的時期。」林書煒回憶起這段沉重的日子。
因為失智症患者除了會出現記憶力、注意力、定向力等等失靈的「核心症狀」,部分患者還會有失控、暴怒、攻擊、妄想、幻覺、睡眠障礙等「周邊症狀」。因此長照的兩大難題:失能與失智,照顧後者比前者更加棘手。
譬如林書煒的母親有失語症狀,林書煒捨棄外籍看護,特別高價聘請臺籍的一位阿姨來煮飯與陪伴。林書煒要求這位阿姨能多多與母親交談,希望能儘量延緩母親的退化,看護阿姨滿口答應。
但是有一天,林書煒回娘家「突擊檢查」,發現這位看護阿姨正在呼呼大睡,放著母親無意識地盯著電視節目。而且沒有照顧失智症經驗的看護阿姨,還會經常跟林書煒抱怨說:「我對你媽媽這麼好,她為什麼要對我摔牙缸杯啊?」鬧得林書煒必須三不五時趕回娘家,安撫這位情緒起伏也很大的看護阿姨。
林書煒表示,當時並不知道民間有中化銀髮居家照護這種專責照護失智長者的居家服務,如果早一點知道,或許母親失智惡化的速度可以慢一點?
2-不退步就是進步,照顧重點是維持現存能力
因此當中化銀髮的居家照護管理師杜佩芬,代表眾多擁有「魔法」的居服員報告這套照顧模式時,林書煒特別專注傾聽。
杜佩芬首先拋出一個問題:「家人期待的居家照護,與失智長者期待的居家照護,落差有多大?」
杜佩芬特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當長者確診為失智症時,很多家屬總是不免心急的列出一大串清單,譬如要求長者「每天背一首唐詩」、「每天寫算術練習簿」、「每天複習蔬菜水果圖卡」等等。
因為家屬很難接受現實,總想「督促」長者回復過去的能力。譬如中化銀髮有一些失智長者曾經是法官或將軍,杜佩芬問台下聽眾:「你們想想看,這些法官或將軍會願意聽話去練習甚麼加減乘除嗎?」
北榮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王培寧醫師也在論壇中指出:「失智症是一種退化性疾病,家屬要有的正確觀念是:『不退步就是進步。』失智症的照護重點是,儘量維持長者現存的能力。」
3-中化銀髮的「魔法師們」,就是根據這項重點,在設計照護計畫時,會掌握三大原則:
a. 避免讓長者產生挫折感,設計活動時,先讓長者發揮現存能力,後續再漸進式加強不足能力。
b. 個人化設計,依照長者的偏好安排活動。
c. 保持彈性調整,而非按表操課。
4-「魔法師」與失智長者共享的快樂午後
來看看專為張奶奶安排的某個下午課表,第一個小時是「認知活動」時間,受過完整失智症照護訓練的居服員,會帶著張奶奶玩「七巧板」、「史楚普叫色作業」、「3D立體迷宮遊戲」,這些遊戲都在協助張奶奶維持認知能力。 第二個小時是「體能活動」時間,張奶奶會跟著居服員做多項運動,譬如訓練手眼協調的拋接球運動、防跌健康操等,而且居服員會幫張奶奶泡腳按摩。 第三個小時是「居家活動」時間,居服員與張奶奶一起手做點心、聆聽老歌、回味老照片。甚至會幫張奶奶精心打扮,讓張奶奶想起年輕時的美麗容顏。
5-特別一提的是,「魔法師們」當然要配備「魔法道具」,中化銀髮還特別委託意集設計公司設計出一些讓居服員與長者容易操作的套裝工具,譬如一款可以輕鬆上手的蛋糕材料包。
長者不僅可以在製作過程中發揮裝飾蛋糕的創意,完成後與居服員共渡一段很療癒的下午茶時光,長者還會殷殷期盼家人回來時可以一同分享。
前面提到,「魔法師們」是按照長者獨特的生命經歷,量身設計各種「認知活動」或「體能活動」,譬如某位銀行退休的失智長者,居服員會帶著長者辨識或是點數鈔票;某位年輕時喜歡跳國標舞的阿嬤,居服員也會特別帶著已經坐在輪椅上的阿嬤,一起進行類似國標舞的肢體動作。
從這些各具特色的課程表內容可以窺探到,這些被家屬與長者尊稱為「老師」的居服員們,帶給失智長者的是一段段愉悅的相處經驗。當長者在身心靈都逐漸感受到照顧滿足時,退化可以被延緩、家庭關係可以變和諧,更重要的是,長者也能重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價值。
這也是前面提到的林女士,為何不再被失智母親「驅逐出境」,母親也不再動不動就嚷著:「我去死死好了」的主要原因。
6-王培寧醫師也特別強調,失智症的居家照顧,有所謂的「黃金三角」:醫護團隊+專業居家照顧團隊+家屬及主要照顧者。走出診間之後,「黃金三角」最能發揮照顧功效的應該就是「專業居家照顧團隊」。
B=知名作家張曼娟高齡88歲的媽媽
1-知名作家張曼娟高齡88歲的媽媽,在專業教練一對一指導將近2年後,不僅緩解了帕金森氏症,就連失智評估都由5級變4級,出現逆轉現象,令個管師訝異不已,直呼很特別!
2-張媽媽曾經從事護理、家庭育嬰等職務,還操持買菜、煮飯、洗衣等家務。多年前小中風,生活大小事有人代勞後,家人明顯感受到她的退化。經醫師診斷,確診為失智症,開始規律服藥。
後來,張媽媽又罹患帕金森氏症,得再服用更多藥物。為了讓媽媽不要吃那麼多藥,張曼娟開始尋找不吃藥的可能性。她到處打聽,朋友說:「重訓很有幫助。」她決定帶媽媽去試試。
尚未失智前,張媽媽很喜歡出門運動。每天早晨,她都會和先生出門練氣功或打太極拳,即使下雨也不缺席。
失智後,一定要有人陪,她才願意出門走一走。但是,也許是體力變差了,每次家人帶她出門走走,她都不太想走,結局總是不太愉快。平常走路,張媽媽也因為腳抬不起來,常常摔倒。
「長期不運動,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當張曼娟聽到朋友推薦重訓有助於緩解帕金森氏症,她立刻報名,帶著媽媽去上一對一重訓課。
3-每週重訓1小時 88歲媽媽雙腳變有力
上課時,教練幫張媽媽設計一系列訓練,包括趴著站起來、躺著站起來、坐著站起來,以及站起來後的走路步態等。從2021年11月起,每週訓練1小時,有效地幫助她提高生活品質,現在已經能兩手分別舉起8公斤重的壺玲。
「媽媽有水腦,平衡感沒那麼好,以前我們不放心她站起來,總要有人在旁邊,對照顧者來講,也會覺得精神緊繃。」張曼娟說,規律重量訓練後,媽媽行走時,腳有力量抬起來了,即使快要摔倒,肌肉記憶也會讓她知道該如何應變。
此外,以前無論拿筷子或湯匙,媽媽的手都會忍不住抖動得很厲害,但現在姿勢穩定多了。「如果不說,大家完全看不出來她有帕金森氏症。」
4-看到媽媽逐漸進步,張曼娟和教練都感到信心滿滿,和腦神經內科醫師討論時,醫師也肯定重訓對於帕金森氏症有很大的幫助。
不只如此,媽媽的失智症狀,也有好轉的跡象,不僅從5級變4級,日常生活中,張曼娟也可以感受到媽媽的症狀緩和許多。
「因為失智症,媽媽對某些事變得執著、偏頗,也經常有很嚴重的時空錯位感,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自己在哪裡,也認不出眼前的人是誰。」張曼娟說,從前有一段時間,媽媽每天都會跑出去,一出去就迷路,變得緊張不已。
但是,開始重訓後,上述症狀減輕許多,媽媽出門遊走的情形也消失了。「這當然不只是重訓的功勞,去日照中心上課也有很好的幫助。」
二、保持快樂生活的原因與理由
失智症患者能夠在病症影響下仍然快樂地生活,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和理由。以下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進行分析。
1. 生理層面
•適當的醫療與營養管理:
一些失智症患者能夠保持快樂的生活,得益於及時和適當的醫療干預,如藥物治療、營養補充和定期體檢等。這些措施有助於延緩病情惡化,並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例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控制病情,減緩記憶力和認知功能的下降速度。
•身體活動與運動:
研究顯示,適度的身體活動和運動對於失智症患者的健康有積極作用。運動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還可以促進大腦血液循環,減緩認知能力的衰退。一些患者通過定期的散步、瑜伽和太極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和心情愉快。
2. 心理層面
•積極心態與正向心理:
失智症患者能夠保持快樂的生活,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的心態。許多患者和家屬通過接納疾病、積極面對挑戰來減少心理壓力。他們嘗試專注於當下的美好時光,而非過於焦慮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樣的正向心態可以增強他們的生活滿意度。
•心理支持與諮商服務:
心理支持和專業諮商服務也能幫助失智症患者和家屬應對病症帶來的挑戰。專業心理師通過認知行為治療(CBT)等方法,幫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向的思考方式,增強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
3. 社會層面
•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
失智症患者的家人和社區支持系統是保持他們生活快樂的重要因素。台灣許多社區提供針對失智症患者的專門服務,如社區關懷據點、日間照顧中心和藝術治療課程等。這些社會支持系統不僅提供日常照護和安全感,還鼓勵患者參與社會活動,增強他們的社會連結和歸屬感。
•家庭的愛與支持:
家庭在失智症患者的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家人的耐心、理解和支持能夠顯著影響患者的情緒和心理狀態。透過陪伴、溝通和共同參與活動,家人可以幫助患者感受到愛和被重視,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4. 精神層面
•信仰與精神寄託:
對於許多失智症患者而言,宗教信仰和精神寄託能夠提供內在的力量和希望。無論是基督教、佛教還是其他宗教信仰,這些信仰體系都可以為患者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幫助他們面對病痛的挑戰。通過禱告、冥想和參與宗教活動,患者能夠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靈性關懷與療癒:
靈性關懷是失智症患者生活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一些護理機構和社區團體提供靈性療癒課程,如冥想、靜坐和音樂治療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患者找到內心的平靜,減輕焦慮和恐懼感。
三、結論
綜上所述,台灣有一些失智症患者在確診後仍能快樂地生活,他們的例子不僅展示了個人如何克服病症的影響,也提醒我們社會各界應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幫助這些患者維持高品質的生活。從生理、心理、社會和精神層面的綜合干預,可以有效提升失智症患者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隨著社會對失智症的認識和支持力度的增加,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能夠在病症的陰霾下,依然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參考資料
http://www.cscccare.com/zh-tw/blog/detail.aspx?SID=8&pid=126
失智老媽從暴躁轉回慈祥,原來是有「魔法師」照顧與陪伴
https://www.fiftyplus.com.tw/articles/31253
88歲媽媽重訓後,竟失智程度減輕、雙腳變有力!張曼娟:老人家只做伸展不夠,重訓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