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與同理打開心門:陪伴他人聊傷的10個智慧》【楊聰財專欄】
──啟動療癒的對話力量,讓關係更深、心靈更近──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https://y9103084.pixnet.net/blog/post/122607563
【主標題】
用愛與同理打開心門:陪伴他人聊傷的10個智慧
【副標題】
從傾聽、接納到支持改變——結合心理學技巧與心靈照護的實踐指南
【具體案例:麗君與她的弟弟】
=人:麗君,47歲,護理師,長年照顧年邁父母,也是弟弟阿志傾訴煩惱的對象。
=事:弟弟阿志35歲,失業後出現憂鬱傾向,整日沈溺於網路與遊戲,拒絕外出,對生活失去動力。
=時:2024年秋季,阿志失業滿半年,開始抱怨生命沒有意義。
=地:新北市土城區的老家,麗君與父母、阿志同住。
=物:阿志最愛的一本筆記本,記錄著他對遊戲的設計想法,也是麗君引導他敞開心扉的橋樑。
某天深夜,阿志獨自坐在陽台抽菸,一言不發。麗君靜靜坐在他身旁,說:「我不會催你說話,我只是想陪你坐一會兒。」這句話,像一扇門,打開了阿志壓抑已久的痛苦。從那天起,麗君學會了以陪伴取代評論,以沉默勝過說教,以問題引導代替建議。
這個轉變,源自於她讀到伊麗絲.桑德的《我想陪你好好聊傷》。她開始練習心理師的對話技巧,並逐漸幫助弟弟踏出低谷。
【十個重點內容】
一、深度傾聽:用耳朵聽,更用心感受
=生理:傾聽能減緩對方的自律神經緊繃,有助穩定心跳與血壓。
=心理:感受到被理解,能降低孤單與自我批判。
=社會:營造安全的家庭溝通氛圍。
=靈性:傳遞出「你是值得被愛的」無聲訊息。
二、有效提問:打開對話的溫柔鑰匙
=不問指責式的「為什麼不去工作?」
=改為「你覺得,最近什麼事情讓你最想逃避?」
=問出感受,而非行為。
三、同理與肯定:讓對方感到被接住
=麗君不再說:「你不要想太多。」
=而是說:「你覺得很挫敗,一直努力卻沒看到改變,這樣很辛苦。」
=心理上能增強自我效能,提升行動動機。
四、拿捏助人積極度:不要比對方更著急
=有時沉默反而是一種尊重。
=不強迫對方改變,也不過度扛責任。
=麗君曾經太積極,反而讓阿志更加封閉。
五、發現與鬆動個人守則:從內在束縛中解脫
=阿志原本的守則:「我是男人,不該表現軟弱。」
=在對話中,他學會承認情緒不是軟弱,而是人性。
=改變守則能擴展行動的可能性。
六、空椅法與書寫療癒:對話內心深處
=麗君鼓勵阿志,把想對離世的前主管說的話寫下來。
=阿志終於釋放壓抑許久的怒氣與悲傷。
=書寫與空椅法讓潛意識浮出檯面,是心理轉化的途徑。
七、陪伴者的自我照顧:助人也要自保
=生理:安排運動、良好睡眠,避免身心俱疲。
=心理:設下傾聽時間界線,例如每天只聊一小時。
=社會:尋求朋友或心理師的支持系統。
=靈性:每天靜心片刻,與自己內在連結。
八、辨識危機訊號,適時轉介專業
=若對方出現:「活著沒意思」「想消失」等語句,要提高警覺。
=麗君學會詢問:「你有想過要怎麼做嗎?」
=若有具體計劃,立即尋求心理急診或自殺防治資源。
九、尊重與共創價值觀:非評判式支持
=有些個人守則,如「人要誠實」深植於價值觀,不能貿然動搖。
=麗君學會分辨:「這是對方內心的核心信仰嗎?」
=若是,就陪他堅守;若非,就協助鬆動。
十、療癒的雙向流動:你幫助的同時,也被幫助
=陪伴讓麗君重新認識弟弟,也讓她意識到自己的需求被長期忽略。
=她也學會每週安排自己的「心靈假期」,到海邊獨處。
=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找到療癒自己的方法。
【結語】
有時,我們不必當解決問題的高手,只要成為一個願意聽、願意陪、願意不說話卻用心在場的人,就已經給出了這世界最深刻的溫柔。
「陪你好好聊傷」不是一句話,而是一種姿態,一種練習,也是一種愛。
從《我想陪你好好聊傷》出發,我們一起學習,用理解打開封閉的心,用傾聽接住落下的眼淚,讓每一段受傷的關係,都有機會重生。
願你在閱讀中,也能成為一位能照亮他人、也照見自己的溫柔陪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