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野裸行為者的心理分析

近期網路上出現「野裸」歪風,許多年輕男子興好在公共場所例如捷運、台鐵車廂、公車上、知名景點等地點全裸、自慰,並自拍影片上傳網路社群媒體,每則影片都瞬間破萬筆點閱,甚至有人將自身經驗做成「教戰手則」,分享給想野裸的網友

野裸行為者的心理分析

近期網路上出現「野裸」歪風,許多年輕男子興好在公共場所例如捷運、台鐵車廂、公車上、知名景點等地點全裸、自慰,並自拍影片上傳網路社群媒體,每則影片都瞬間破萬筆點閱,甚至有人將自身經驗做成「教戰手則」,分享給想野裸的網友

本刊想詢問心理醫師,是否能協助我們分析,這些在公開場所裸露、做出帶有性暗示行為

=這些行為者的心理,是尋求刺激?是想表現自己身體?

=由於這是違法行為,若被警察逮捕,是否可能會收斂這樣的野裸行為?

=喜愛觀看這些畫面的網友,可能抱持的是怎麼樣的心態呢? 謝謝您

有些野裸人士會全身赤裸,僅穿著白色襪子

精神科醫師 楊聰財

#野裸行為者的心理分析:尋求刺激、表現與病態行為

在公共場所進行裸露或性暗示行為,其背後的心理動機可能包含多個層面,從單純的尋求刺激到可能涉及性偏好障礙(俗稱性變態、性倒錯),最常見的是暴露症(Exhibitionistic Disorder,舊稱露體癖或露陰癖)。

1.尋求刺激與成就感 (非典型暴露動機),具有自戀性格(障礙)

追求極限的刺激與冒險: 在人潮眾多或具標誌性的地點裸露,並將其拍攝上傳網路,本身就是一種對社會規範的挑戰。行為者可能從這種違規行為和高風險中獲得極大的興奮感和刺激感。

表現與炫耀的慾望: 透過將影片上傳至社群媒體,他們獲得了大量的點閱率和關注。這種即時且大規模的回饋,滿足了他們表現自我和被認可的強烈需求,將身體裸露視為一種達成「壯舉」或「話題性」的方式。

2.典型暴露症的心理動機 (Exhibitionism)

如果行為涉及在公共場所暴露生殖器,並從目擊者(通常是陌生人)的反應中獲得性興奮或性滿足,則可能符合「暴露症」的診斷。

A=從「驚嚇」或「厭惡」中獲得快感: 暴露症患者藉由觀察受害者的驚恐、厭惡或羞恥等強烈情緒反應,體驗到重複且強烈的性喚起。他們可能會將這種驚嚇反應解讀為一種權力感或支配感。

B=處理自身不安全感: 許多暴露症患者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社交能力較差、害羞,或對自己的男性氣概感到不安全感。透過這種單方面、不需社交技巧的暴露行為,他們能暫時消除自身的焦慮,並獲得一種凌駕他人的價值感和力量感。

C=不成熟的應對方式: 有些行為是對童年創傷、壓力或性生活不協調等問題的宣洩。他們用這種不被社會接受的方式,來解除成年時的煩惱。

#(關於僅穿白色襪子): 這種行為可能帶有刻意的性化或戲謔成分,藉由刻意保留的最後一件衣物,來增強裸露的反差感、挑逗性或儀式感,讓行為更具話題性。

#違法行為被捕對行為的收斂性

=逮捕與懲罰的影響

A=「野裸」行為在法律上可能構成《刑法》上的公然猥褻罪(意圖供人觀覽,公然為猥褻之行為)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的相關處罰。

B=對尋求刺激者的影響: 對於單純尋求刺激和網路關注的行為者來說,被捕、定罪、名聲受損(例如被媒體曝光、留下前科)等後果通常會產生強大的嚇阻作用,促使他們收斂或停止這類行為。

C=對暴露症患者的影響: 對於符合暴露症診斷的個案而言,情況較為複雜。

C1/羞愧與懊悔: 許多暴露症患者在行為當下意識是清醒的,事後往往會感到羞愧、懊惱,特別是被捕後更是如此。

C2/重複犯案的風險: 然而,由於暴露症是一種性偏好障礙或心理疾病,單純的法律懲罰很難根治其根本的心理驅力。懲罰可能會暫時壓制行為,但若背後的社交缺陷、焦慮或性心理困擾沒有透過心理治療得到解決,他們仍有可能在未來復發,甚至在更隱蔽或更具挑戰性的場景重複犯案。因此,僅有逮捕和懲罰是不足夠的,需要配合專業的心理/精神科治療。

#喜愛觀看影片網友的心態分析

=觀看者的心理動機

觀看這類「野裸」影片並產生大量點閱的網友,可能抱持著以下幾種心態:

A=窺探慾與好奇心: 人類對禁忌、私密和不合常理的內容有著天生的窺探慾。觀看者想知道「這是在哪裡?」、「他們真的敢這樣做?」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B=反社會/反規範的共鳴: 對於一些對社會規範感到壓抑或不滿的人來說,觀看這些挑戰公眾底線的行為,可能帶來一種間接解放的感受,仿佛在替自己實現一些不敢做的越軌行為。

C=尋求性刺激(獵奇式性滿足): 影片內容帶有性器官裸露和自慰行為,本身就具有性刺激的作用。這種「在公共場所被發現的性行為」具有獵奇和高風險的元素,可能比傳統色情內容更能引發某些人的性興奮。

D=從眾與話題性: 由於這類影片在網路上引起極高的討論度,許多人觀看僅是為了跟上話題、參與社群討論,或單純想看熱門的內容。

E=優越感與批判: 部分觀看者可能抱持著批判或道德譴責的態度,透過觀看影片來驗證其行為的「荒謬」或「違法性」,從而確立自身的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