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殺前,你應該要知道的帕帕基諾效應!
最近你如果上GOOGLE,打入「帕帕基諾」,你會發現很有流行感的一部日劇《不去上班的那天》。這個影集很正面的去探討自殺防治的議題,收視率非常的高。本人身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專業社會心理學教師,以及精神科專科醫師,十分樂意藉此來談談如何面對人生心靈的低谷以及想輕生。
#帕帕基諾效應以及維特效應
先解釋一下「帕帕基諾效應」:帕帕基諾是莫扎特歌劇《魔笛》中的一位主角,在尋找不到心愛之人時,想以上吊自殺來博取同情,正要上吊時,有3位仙童出現,告訴他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找到愛人,救了帕帕基諾。之後「帕帕基諾效應」便被用來指媒體若能在報道自殺新聞或負面社會新聞時,加入可以得到協助及求助諮詢的管道資訊,就可能成為一種「保護因子」,降低模仿效應風險。
和「帕帕基諾效應」相對應的是「維特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一部發表於1774年的小說。由於小說主人公維特身上強烈的時代反叛精神啟蒙了新一代的年青人,這部作品讓德國作家歌德一夜成名。但小說在造成轟動的同時,卻也因主人公負面的結局而掀起了一股自殺風潮。1974年,社會學家大衛•飛利浦斯(David Philips)將這個自殺模仿的現象命名為「維特效應」(The Werther effect)。他的研究〈自殺的影響:「維特效應」的實質和理論意義〉發現,對於大規模宣傳報導自殺事件的地區,自殺率會有較大漲幅。
台灣於2019年6月三讀通過「自殺防治法」,規範廣播、電視、網際網路或其他媒體等不得散布有礙自殺防治之報導或訊息,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呼籲電視及廣播事業須遵循相關法規外,能成為挽救帕帕基諾生命的「仙童」,為閱聽大眾提供諮詢管道及公共衛生觀點讓民眾了解相關議題。
衛福部也提醒台灣新聞等媒體,應該參考與遵守WHO提供給媒體的「6不6要」建議:
「6不」原則包括:
▸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
▸不要報導自殺方式的細節。
▸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
▸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
▸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
▸不要過度責備。
「6要」原則如下:
▸當報導事件時,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
▸提到自殺時,用「自殺身亡」而不要用「自殺成功」這樣的字眼。
▸只報導相關的資訊,且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
▸凸顯不用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
▸提供與自殺防治有關的求助專線與社區資源。
▸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
#日劇《不去上班的那天》
這部影集以輕鬆的節奏探討「帕帕基諾」們內心糾結的課題,透過他們自己的經歷分享,反映日本社會的根本性問題,如職場性騷擾、階級霸凌、外在評價和父權主義……。貫穿整劇的主角 MOMO,是一名 25 歲、在東京企業上班的 OL,有著平凡的工作、戀情跟生活,但她有一個從未跟別人說過的秘密:「我好想死。」看似和一般上班族沒什麼兩樣的她,內心藏著想尋短的念頭,特別是面臨週一的到來,尋短的情緒會更加高漲。平時她一旦想尋短,就會拿美工刀割腳背,讓自己冷靜下來。某個週一,她一如往常地出門上班,卻在走出電車後,感受到一股不想上班的情緒,於是索性在月台打電話給公司請假。請假一天,並沒有因此為她帶來內心的平靜,反而加深了她不想去公司的心情。於是在週二,她毅然決然地打電話向公司辭職,並開啟了她與 7 位帕帕基諾相遇的旅程。
本片以輕鬆的節奏探討帕帕基諾們內心糾結的課題,透過他們自己的經歷分享,反映了日本社會的根本性問題,如職場性騷擾、階級霸凌、外在評價和父權主義等。這些問題對個人行為和精神狀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換句話說,劇中角色的處境,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規範的制約。這些帕帕基諾的故事,突顯出部分日本人對於這樣「看似能維繫社會秩序」的不成文條約,已經感到窒息。實際上,在日本生活的外國人也常面臨類似的規範壓力。儘管整個劇集以日本人的視角展開,但目前也有許多文獻探討外國人在日本生活時,對於這些社會規範難以適應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再只是國籍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更多地反映了人類本質上對這些規範的抗拒。
#台灣的帕帕基諾效應
2023年12月10日遠見雜誌報導【李玟輕生促使陳良基出書!他公開伴妻走過憂鬱谷「三心二一」原則】,看完報導,真的會被感動的淚流滿面!「憂鬱症不是絕症!」前科技部長、台大電機系名譽教授陳良基和妻子王素梅的新書《牽手就不放手》,分享夫妻倆如何攜手扶持,走過妻子罹患憂鬱症的風雨路。「總有一天,我們可以笑著說出這段痛苦的日子。」在對抗憂鬱症期間,陳良基夫婦時常以這句話互相打氣。現在,他們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 對陳良基夫婦來說,2019年11月15日,那天在16樓陽台外的牽手,永難忘懷。一次奮力與死神拔河的牽手,生死瞬間,挽回一個身陷憂鬱流沙的生命,卻也顛覆陳良基一家接下來的生活景況。「妳不能往下跳,妳不能鬆手!」陳良基緊緊地握住妻子的手,一邊確認妻子不會往下跳,一邊等待消防隊的救援。陳良基的手緊握妻子,思緒卻像跑馬燈般,想起兩人年輕時在成大校園相遇、交往後從台南坐車到台北約會、結婚時答應要照顧她一輩子……等等兩人相處的畫面。陳良基第一次發現,原來十六樓的風這麼強,強到幾乎要把妻子吹走……。
作為電機學者,陳良基擅長發現原因,並提出實際的解方,陳良基分享陪伴憂鬱症患者的原則:三心二一。「三心」指的是:信心、愛心、耐心。陳良基分享,參與妻子憂鬱症療程,讓他發現,憂鬱症可以痊癒,但必須相信醫學、相信陪伴。而在陪伴憂鬱症患者也需要以強大的愛心和耐心來支持!「二一」則是一起改變和一起救援。從陽台緊抓住妻子的手之後,陳良基便深知:一切必須改變。他堅信,科技部部長有很多人能當,「但是我的太太,只有我能照顧。」於是,他在仕途一片光明之時,毅然決然地辭去部長職位,回到家中全心陪伴罹患憂鬱症的妻子。
在淚流滿潸中完成此文,我不禁要告訴天下人:多多感恩謝天,珍惜當下生命,讓生活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