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習慣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

適合所有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們,更適用於臨床心理、行為改變、團隊管理等領域。其所提倡的「微小習慣改變大成果」理念,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看待改變過程,從而持之以恆地改變自身習慣,最終達成長期目標。

Habit Learn Compound Interest 241002 BOOK 原子習慣 3706

【楊聰財專欄】


=B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

Atomic Habits: An Easy & Proven Way to Build Good Habits & Break Bad Ones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James Clear譯者:蔡世偉方智2019/06/01

 

=Y 志祺說書:《原子習慣》教你成功地養成一個好習慣!

贏家 輸家

 

#問題原子習慣 定義特徵 重要性 如何達成 舉例子

 

ANSWER

《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Atomic Habits)由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所著,是一本專注於行為改變與習慣養成的實用指南,透過簡單易懂的理論和豐富的實例,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習慣,並且逐步達成目標。該書從行為科學、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深入剖析習慣形成的機制,並提供具體的操作步驟,讓習慣養成變得更加輕鬆自然。以下將從內容重點、理論論點、實用性與應用等方面進行說明,並結合日常生活與臨床運用,探討這本書為何值得推薦。

 

一、 內容重點

 

《原子習慣》主要圍繞「習慣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這個核心主題展開,作者強調微小的改變(atomic)如何累積成重大影響。他提出了「習慣的四階段模型」,並據此延伸出「行為改變的四法則」,幫助人們有效地建立新習慣和戒除壞習慣。

 

1. 習慣的定義與特徵

 

A= 習慣的定義:習慣是一種自動化的行為模式,透過重複、無意識地執行某些行為,最終形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例行性活動。習慣的根本作用在於減少日常生活中決策的負擔,使得人們能夠省略思考的過程,直接進行行動。

 

B= 習慣的特徵:習慣具有「循環性」、「自動化」和「內隱性」三個主要特徵。循環性指的是習慣行為的重複性;自動化指習慣一旦形成,無需意識便能執行;內隱性則意味著習慣的形成往往隱藏在行為的背後,不易被覺察。

 

2. 習慣的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

 

A=提示(Cue):提示是一個可以觸發習慣行為的外在或內在信號。它可以是時間、地點、情緒狀態或特定情境的出現。提示的作用在於引起人們對某種行為的注意,並促使其進入行動。

 

B=渴望(Craving):渴望指人們對於某個行為結果的需求感受。這個階段與行為的內在動機相關,人們的渴望來自於對情緒或身體狀態的預期。例如,當你感到壓力時,可能渴望吃零食來緩解壓力。

 

C=回應(Response):回應指的是人們對提示和渴望所做出的實際行為。它可以是採取行動,也可以是避開某種行為。回應的過程中,往往受到行為的難易度影響,當行為越簡單,回應越容易。

 

D=獎賞(Reward):獎賞是行為的最終結果,也是強化習慣的重要環節。當行為帶來滿足感或達成了渴望,這種正向的結果會促使人們在未來更容易再次執行同樣的行為,從而使習慣穩定化。

 

3. 行為改變的四法則:讓好習慣變簡單,壞習慣變困難

 

A=使好習慣顯而易見(Make it Obvious):要建立新習慣,就要確保提示是明顯的、顯眼的。例如,想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可以把運動鞋放在門口,提醒自己運動的存在。

 

B=使好習慣具有吸引力(Make it Attractive):增加習慣的吸引力,例如透過「習慣堆疊法」來結合已有習慣和新習慣(如:每天早餐後進行5分鐘的冥想),讓好習慣成為你期待的活動。

 

C=使好習慣易於執行(Make it Easy):將新習慣拆解成更小的步驟,使其執行起來更輕鬆。想養成閱讀習慣,可以從每天閱讀一頁開始,而不是設定每天閱讀一小時的目標。

 

D=使好習慣令人滿足(Make it Satisfying):提供即時的獎賞,如設定每完成一次鍛鍊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這樣有助於增強動力,進而堅持習慣。

 

4. 原子習慣的重要性:微小改變帶來複利效應

 

A=書中引用了「1%法則」,說明每天進步1%,一年後將能提升37倍,反之每天退步1%,一年後將接近零。這種微小改變的「複利效應」強調了習慣的重要性,習慣的累積能夠顯著改變生活品質與成就。

 

B=習慣改變的意義不在於立即達成巨大目標,而是透過持續不斷的小步驟,

逐漸改變自我,讓最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最終帶來無法忽視的影響力。

 

二、 理論論點

 

1. 「習慣堆疊法」的理論基礎與應用

 

A= 「習慣堆疊法」基於神經科學中的「神經連結」理論,即大腦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會隨著行為的重複而增強。這一方法旨在將新習慣與已有習慣結合,利用已有習慣的穩定性來支持新習慣的建立。

B=     實際應用中,例如在刷牙後進行5分鐘的冥想或在晚餐後進行10分鐘的散步,可以幫助人們更順利地將新習慣融入日常生活,減少改變的阻力。

 

2. 「身份認同」與行為改變之間的關聯

 

A= 詹姆斯‧克利爾強調,行為改變的根本在於身份認同的改變。當人們認同自己是一個「愛運動的人」、「勤勞的人」,而非「我要減肥」或「我要更努力工作」,行為將更具持續性。

 

B= 這種身份認同的轉變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勝利來強化。當我們完成一項行為,就會更加認同自己擁有這種能力,最終實現內在信念的改變。

 

3. 環境設計的重要性與實踐策略

 

A= 環境對習慣的養成有極大影響力。作者指出,要養成好習慣,就要設計支持性的環境,如清除誘惑物、增加便利性等,讓好習慣的執行變得更為簡單。例如,想減少飲酒的習慣,可以將酒精飲品從家中移除,或減少參與聚會的頻率。

 

三、 實用性與臨床應用舉例

 

《原子習慣》不僅對一般讀者具有實用性,其理論與策略在臨床心理學與行為改變領域同樣具備高度應用價值。以下舉幾個具體案例來說明本書在臨床與生活中的實踐價值:

 

1. 臨床案例:戒菸成功經驗

 

A= 書中提到的「行為改變四法則」可以應用於戒菸策略中,如使「提示」隱而不現,避免經常看到香菸的機會;使「渴望」毫無吸引力,通過想像吸菸後的負面結果(如異味、身體不適等)來降低慾望;使「回應」變得困難,如遠離容易買菸的環境或改變交友圈,最後透過「獎賞」來鞏固成果,如每成功戒菸一週給自己一個健康獎勵。

 

B=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類似的策略來幫助患者戒除菸癮。透過環境設計與心理支持,患者更容易養成健康行為,最終擺脫壞習慣。

 

2. 職場應用:提升工作效率

 

A= 原子習慣的理論也適用於提升職場效率。例如,透過「使好習慣顯而易見」的法則,可以將每日任務列表放在顯眼處,提醒自己每日優先完成重要工作;同時,使用「習慣堆疊法」可以在早上喝完咖啡後立即開始撰寫報告,形成穩定的工作節奏。

 

B= 在團隊管理中,可以透過設計集體獎賞機制來鼓勵員工養成團隊協作的習慣,並減少個人壓力。這樣的習慣養成策略能促進員工間的協作與工作效率的提升。

 

3. 家庭應用: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A= 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可以通過設定環境來幫助孩子養成閱讀或運動的習慣。例如,將書籍放在孩子視線可及之處,或在家中設立一個小型閱讀區。這樣,孩子更容易在無壓力的環境中自主地接觸到書籍並養成閱讀習慣。

 

B= 同樣地,為了幫助孩子建立運動習慣,可以選擇定期與孩子一起進行簡單的體能活動,如每日晚餐後散步或週末進行戶外活動,這樣的活動既能強化親子關係,又能促進孩子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 推薦理由與結論

 

《原子習慣》是一部融合科學研究與生活經驗的習慣養成指南,書中提出的理論不僅具有理論基礎,且實踐性強,能夠幫助讀者理解行為改變的本質,並且提供具體的操作策略。它的特色在於:

 

1. 理論基礎紮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學、行為科學與神經科學研究,來解釋習慣的形成與改變過程,使得書中理論具有高度可信度。

 

2. 操作性強:書中提供了明確可行的步驟與策略,讓讀者可以一步步實踐,達成具體目標。

 

3. 範例豐富:書中引用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讓讀者更容易理解理論背後的意涵,並將其應用於自身的生活中。

 

4. 廣泛的適用性:無論是個人在健康、學習、職業或情感方面的習慣養成,還是在臨床心理治療中的行為改變,這本書都能提供有力的支持。

 

總結來說,《原子習慣》不僅適合所有希望改善生活品質、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們,更適用於臨床心理、行為改變、團隊管理等領域。其所提倡的「微小習慣改變大成果」理念,讓人們可以更輕鬆地看待改變過程,從而持之以恆地改變自身習慣,最終達成長期目標。這本書以其通俗易懂的語言、結構化的內容以及科學研究的支撐,成為習慣養成與行為改變領域的經典之作。

 

#參考資訊

 

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你的一點小改變、一個好習慣,將會產生複利效應,

 

你可以在這本書中學到的10件事:

  ‧建立一套每天進步1%的系統

  ‧戒除壞習慣,保持好習慣

  ‧避免多數人在改變習慣時常犯的錯

  ‧克服「缺乏動機和意志力」的問題

  ‧建立更強大的身分認同與信心

  ‧騰出時間建立新習慣(即使你忙瘋了)

  ‧設計讓你更容易成功的環境

  ‧做出可以造就巨大成果的微小改變

  ‧在養成好習慣的路上走偏時回到正軌

  ‧將本書中提到的概念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本書與我戒菸成功的契合處:

提示(使其隱而不現):我開始不去超商買菸,家裡的菸、打火機、菸灰缸全都送給朋友。

渴望(使其毫無吸引力):菸癮來時,開始想像那些吸菸者的恐怖嘴臉,與身上奇臭無比的異味。

回應(使其困難無比):加上離開外商職場,遠離可以拿伸手牌的機會,買菸更顯不便(環境很重要)。

獎賞(使其令人不滿):看見街道、馬路布滿菸蒂,公共場所充斥似有若無的菸味,開始顯得不悅。

當年花了3個月的時間戒菸成功,維持至今已有12年。

 

以「習慣」的腦科學、心理學背景出發,在不悖逆人類「本性」的情況下建構出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讓「壞習慣」的執行變得麻煩又困難,「好習慣」變得簡單又容易,最後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你想達成的好習慣成為無意識就能執行的事務。

 

「習慣的四階段模型」——提示、渴望、回應、獎賞——以及從中演化而出的「行為改變四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