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428 Medicine Sport B C史丹佛大學專家教你打造 不容易疲勞的身體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https://y9103084.pixnet.net/blog/post/122616278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托福不動的精力體質:史丹福大學專家教你打造不容易疲勞的身體』
【主節】 靠科學不靠意志,打造「不疲勞」體質之道
【區塊節項】
一、疲勞是什麼?認識它才能撤離它 疲勞並不是單純的「累」,而是一種訊號,是身體與心理在日常壓力中累積出來的結果。
1=從生理層面來看,疲勞涉及乳酸堆積、氧化壓力、神經元傳導失衡等變化,最終導致肌肉無力、免疫力下降等;
2=心理上則可能因情緒壓力、注意力消耗、過度警覺而加速精神耗竭;
3=社會層面如長時間工時、家庭壓力、人際衝突等,也會放大疲勞感;
4=靈性層面則關乎生命意義與內在價值的迷失。
#案例:台灣一名35歲上班族,每日工時12小時、作息顛倒、缺乏運動。長期抱怨疲憊、失眠與無力感。某日凌晨猝死,法醫鑑定為心肌梗塞。其醫療紀錄顯示其長期自律神經失調,免疫力低下,疑似與慢性疲勞症候群有關。
=好處:短期疲勞有其警示功能,能迫使身體停下、修復與恢復。
=壞處:若忽略或壓抑這些訊號,最終會轉化為疾病與效能衰退。
=面對方式:透過觀察心跳變化、姿勢疼痛、睡眠時間異常等跡象,進行主動管理。採取科學方法進行修復、預防與調節。
二、生理功能的方向改善:心臟、呼吸、肌肉與組織能力 史丹佛的研究指出,人體的高效運作來自「節能運動」與「正確呼吸」。為IAP呼吸法【「IAP呼吸法(Intra Abodominal Pressure,腹內壓)」】
=其核心:提升腹內壓來穩定核心、保護脊椎、強化橫膈膜功能。
=實踐步驟:
1. 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脊椎保持中立。
2. 吸氣時橫膈下降,腹部向外擴張(非縮小腹)。
3. 吐氣時維持腹部張力不塌陷。
4. 每日練習5~10分鐘。
=科學依據:根據《呼吸醫學期刊》2022年研究,IAP呼吸能提升下肢血液循環效率,減少運動後乳酸堆積40%以上。
真實例子:奧運金牌選手凱蒂·萊德琪長期腰部緊繃與呼吸困難,在導入IAP呼吸法與核心訓練後,恢復表現穩定。
三、心理調適:成長型心態和隨時難得的安心 壓力雖無形,但其生理影響具體可見。心理學家杜維克(Dweck)提出的「成長型心態」能讓人不被挫敗拖累,而以持續學習與調整面對壓力。
=應用實例:
1. 將失敗重新定義為「過程中的訊息」。
2. 建立短期具體目標,如每天完成25分鐘專注工作,而非「今天要非常有效率」。
3. 實施正念練習,每日靜坐10~20分鐘。
神經科學支持:2023年《Nature Neuroscience》指出,正念冥想能調節大腦前額葉皮質,提升壓力調節與情緒穩定功能。
=案例:國考生林同學,因焦慮導致慢性頭痛與失眠。在諮商師引導下建立「可行任務清單」+每日10分鐘呼吸正念,兩個月後身心恢復彈性。
四、社會繫結與隊伍力量:執行者不能獨行 人不是孤島。根據2021年哈佛人際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社會連結的人,其罹患憂鬱症與疲勞症的比例高達70%。
=具體方法:
1. 維繫3~5名能傾訴的親密關係人。
2. 培養固定參與的社群活動,如運動社團、讀書會等。
3. 每日至少一次面對面或語音互動,不低於10分鐘。
=案例:史丹佛女子泳隊強調「集體訓練」與「心理互助圈」。教練每天固定設立「隊內分享時光」,讓運動員傾訴疲憊與壓力,進而形成互助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