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憂鬱告白
@TOPIC=媽媽的憂鬱告白:在多重角色中尋找自我與希望
【楊聰財專欄】
#楊聰財醫師與楊聰才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精神醫療專業團隊關心您
https://y9103084.pixnet.net/blog/post/122619989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256924385
一、前言:當「媽媽」成為壓力的代名詞
在台灣,根據TVBS最新民調顯示,有5%的母親有憂鬱的傾向,等於全台近720萬位媽媽中,有約36萬名媽媽有憂鬱傾向。其中,離婚的單親媽媽,有憂鬱傾向比例高達15%,喪偶的單親媽媽們也有7%有憂鬱傾向,都明顯高於已婚媽媽們的4%。這些數據反映出,母親在家庭與社會中承擔的多重角色,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進而影響心理健康。
二、為什麼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生理因素
女性的生理結構使其在一生中經歷多次荷爾蒙變化,如月經、懷孕、產後、更年期等,這些變化可能影響情緒穩定性。
=心理與社會因素
女性在社會中常被期待扮演照顧者的角色,無論是家庭、工作或社交場合,這些期待可能導致心理壓力累積。
三、身為媽媽,憂鬱症的危險因子有哪些?
1. 產後憂鬱:生產後的荷爾蒙劇烈變化,加上育兒壓力,容易引發憂鬱情緒。
2. 經濟壓力:特別是單親媽媽,需獨自承擔家庭經濟,壓力更大。
3. 婚姻關係緊張:伴侶間缺乏支持與溝通,容易讓媽媽感到孤立無援。
4. 社會期待:對「好媽媽」的刻板印象,讓媽媽們感到壓力與自責。
四、如何預防憂鬱症的發生?
1. 建立支持系統:與家人、朋友保持良好關係,尋求情感支持。
2. 自我照顧:安排個人時間,進行喜愛的活動,維持心理健康。
3. 尋求專業協助:當感到情緒困擾時,及早尋求心理諮詢或醫療協助。
五、當媽媽罹患憂鬱症時,該如何處理?
1. 接受事實:認識並接受自己的情緒狀態,避免自責。
2. 尋求專業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方式。
3. 與家人溝通:讓家人了解自己的情況,共同面對與支持。
六、具體案例分析
#案例:林小姐的故事
=背景:林小姐,35歲,居住於台北市,是一位單親媽媽,育有一名3歲的女兒。
=情況:林小姐在懷孕期間被診斷出乳癌,經歷手術與化療後,丈夫提出離婚。在治療與育兒的雙重壓力下,她開始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等症狀。曾一度站在鐵軌旁,考慮結束生命。
=處理方式:在朋友的鼓勵下,林小姐尋求心理諮詢,並接受抗憂鬱藥物治療。同時,她加入單親媽媽支持團體,分享經驗與情感。透過專業協助與社會支持,林小姐逐漸走出憂鬱,重新建立生活重心。
七、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多面向看憂鬱症
=生理面
荷爾蒙變化、睡眠品質、營養狀況等,皆影響情緒穩定。
=心理面
自我認同、情緒調節能力、自尊等,影響心理健康。
=社會面
家庭支持、社交關係、經濟狀況等,影響壓力承受能力。
=靈性面
信仰、人生意義的尋找,能提供內在支持與希望。
八、十個重點內容整理
1. 女性因生理與社會因素,較易罹患憂鬱症。
2. 單親媽媽的憂鬱傾向比例高於已婚媽媽。
3. 30至39歲的媽媽憂鬱傾向最高。
4. 產後憂鬱是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5. 經濟壓力與婚姻關係影響心理健康。
6. 社會對「好媽媽」的期待可能造成壓力。
7. 建立支持系統有助於預防憂鬱。
8. 自我照顧與尋求專業協助是重要的應對方式。
9. 多面向的理解有助於全面處理憂鬱問題。
10. 具體案例顯示,透過支持與治療,媽媽們可以走出憂鬱。
九、結語:給所有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們,
在這個多變的世界裡,您承擔著無數角色,面對著各種挑戰。請記得,您的情緒與健康同樣重要。當感到疲憊或困惑時,請給自己一個擁抱,尋求支持與幫助。您並不孤單,社會上有許多資源與人們,願意陪伴您走過低谷。願您在愛與希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與平靜。
@參考資料=
#Q問題:憂鬱症為什麼女性比男性多?
#Q問題:身為媽媽 有那些因素是會發生憂鬱症的危險因子?
#Q問題:身為媽媽 如何避免憂鬱症發生?
#Q問題: 媽媽發生憂鬱症 要如何處理?
=根據TVBS最新民調顯示,有5%母親有憂鬱的傾向,等於全台近720萬位媽媽中,有約36萬名媽媽有憂鬱傾向;與婚姻狀況交叉發現,離婚的單親媽媽,有憂鬱傾向比例高達15%,喪偶的單親媽媽們也有7%有憂鬱傾向,都明顯高於已婚媽媽們的4%,可能與小孩教養、經濟壓力需獨自負擔有關。
=與年齡交叉分析發現,30至39歲媽媽,憂鬱傾向為9%,高於其他年齡層,40~49歲及50~59歲媽媽的憂鬱傾向皆為6%,60歲以上媽媽憂鬱傾向最低僅3%,
=「單親媽」罹癌後失婚,陷憂鬱沙坑6年/ 曾站在鐵軌旁,真的很想跳下去,覺得自己很失敗
=「新手媽」產後一年半,被憂鬱、焦慮夾攻/當時我不只失眠,甚至連捷運都不敢坐
=「30歲新手媽」產後憂鬱,每天只睡3小時/母親憂鬱症問題加劇,疫情後更嚴重
=單親媽媽養育、經濟壓力大,成憂鬱高風險
=精神科醫師曝「母親憂鬱」原因
楊聰財提到了造成母親憂鬱的重要原因,除了荷爾蒙與生理變化影響外,長期照顧家庭和工作可能造成的慢性疲勞、經濟壓力與職場挑戰,家庭的角色負擔和社會期待,導致母親本身的需求因此被忽略,自我價值被忽視,甚至產生內疚與自責情緒,都可能進一步加重憂鬱。
另外,像是婚姻中與伴侶的關係也是重點,楊聰財表示,若夫妻關係緊張,或伴侶未能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母親容易感受到孤立無援,進而增加憂鬱發生的可能性。此外,家暴與情感冷漠也是憂鬱的重大風險因素,且在母親因時常是獨自面臨這些家庭的責任和壓力,導致社交孤立,這樣的情況下也同樣會提高憂鬱的風險。
https://news.tvbs.com.tw/exhibition/mother-depression/2025/topic_1.html
3個媽媽的憂鬱告白!像掉入漩渦快窒息,覺得自己好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