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能預防
【楊聰財專欄】
活得老也要活得好:全面解析老年憂鬱症,讓夕陽無限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每五人中就有一位是長者。長壽是人類共同的願望,但「活得老」不應只是生命的延長,更重要的是「活得好」。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正悄然浮現,那便是「老年憂鬱症」。它不像身體疾病那樣有明顯的病痛,卻無聲無息地侵蝕著長輩們的生活品質,甚至影響生理健康。本文將深入探討老年憂鬱症的方方面面,從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多角度剖析,並提供具體的預防與治療策略,旨在喚起社會對此議題的重視,共同為長者們打造一個健康快樂的晚年。
#老年憂鬱症:隱形的健康殺手
許多人對於年長者身體上的不適會給予極高的關注,然而對於「心裡不舒服」的狀況卻往往容易忽略。老年憂鬱症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有顯著差異,其隱匿性高,常常被誤認為是老化過程的正常現象或身體其他疾病的徵兆,因此延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青年憂鬱症與老年憂鬱症的異同
憂鬱症是一種常見的情緒障礙,其核心特徵是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雖然年輕人與老年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但兩者之間存在一些顯著的差異:
A=症狀表現: 年輕人的憂鬱症狀可能更傾向於情緒低落、哭泣、對事物失去興趣、感到絕望、自殺意念等心理層面。而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則更常以身體化的形式表現,例如長期失眠、胃悶、胸悶、食慾不振、全身痠痛、記憶力下降等,長輩們往往不會主動表達「我心情不好」,而是描述身體的不適。這也導致了診斷上的困難,容易被誤診為其他生理疾病。
B=病因: 年輕人的憂鬱症可能與學業壓力、人際關係、感情挫折、遺傳、生物化學因素等有關。老年憂鬱症的病因則更為複雜,除了生物學因素(如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外,還與衰老、慢性疾病、藥物副作用、喪失親友、社會孤立、經濟困難、角色轉變(如退休)等多重因素交織。
C=共病率: 老年憂鬱症常與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並存,彼此相互影響。憂鬱症可能加重慢性病的症狀,而慢性病也可能誘發或加劇憂鬱症。
D=自殺風險: 雖然年輕人的自殺意念表達可能更頻繁,但老年族群的自殺成功率相對較高,因其求助意願低、準備更充分且使用的致死方式更決絕。
總體而言,老年憂鬱症更具隱蔽性,且常與生理疾病混淆,需要更敏銳的觀察與專業的評估。
#老年憂鬱症的病因:多重因素交織的複雜網絡
老年憂鬱症的發生並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生理、心理、社會、精神靈性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A=生理因素:
1=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腦中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的減少或失衡,是憂鬱症的重要生理基礎。這些物質與情緒、睡眠、食慾、動機等功能密切相關。
2=腦部結構與功能變化: 隨著年齡增長,腦部會出現一些結構上的變化,如腦萎縮、白質病變等,可能影響情緒調節迴路。
3=慢性疾病與藥物影響: 許多慢性疾病(如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帕金森氏症、癌症等)本身就可能引起憂鬱症狀。此外,某些藥物(如類固醇、降血壓藥、鎮靜安眠藥等)的副作用也可能導致情緒低落。
4=基因遺傳: 有家族史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會增加。
B=心理因素:
1=應對壓力的能力下降: 年長者可能因為生理退化、社會支持減少等原因,導致應對生活中壓力的能力變弱。
2=認知功能衰退: 輕度認知障礙甚至失智症,都可能影響情緒調節,並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3=對死亡和喪失的恐懼: 面對親友的離世、自身健康的衰退、生命終點的逼近,都可能引發心理上的衝擊和憂鬱情緒。
C=社會因素:
1=社會支持系統的缺乏: 獨居、喪偶、子女外出工作等,都可能導致長者社會連結減少,感到孤獨和被遺棄。
2=退休與角色轉變: 退休後生活重心改變、失去原有社會地位和人際網絡,可能導致失落感和存在價值感的迷失。
3=經濟壓力: 退休後收入減少,或面臨醫療費用增加等經濟壓力,也可能引發憂鬱。
4=社會隔離與歧視: 年長者可能因行動不便、社會活動減少而與社會脫節,甚至感受到社會對老化的負面態度或歧視。
D=精神靈性因素:
1=生命意義的失落: 若長者對生命失去目標、找不到活下去的意義,或對過去的人生感到後悔與不滿,都可能導致心靈上的空虛和憂鬱。
2=信仰危機: 失去原有信仰的慰藉,或對信仰產生懷疑,也可能造成精神上的困擾。
3=對「老」的負面認知: 若對老化抱持負面態度,認為老就是衰弱、無用、負擔,也會加劇憂鬱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