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超高齡社會」,ARE YOU READY ?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可能會因為退休、親友去世或身體功能減退而變得孤獨和社會孤立。這種孤獨感和缺乏社交往來會導致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率上升...

#2025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大家需要準備什麼?

進入「超高齡社會」,意味著社會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這樣的變化對個人、家庭和社會都提出了挑戰和機遇。為了應對這一變化,以下幾個方面是大家需要準備的:

1. 個人健康管理:隨著年齡增長,維持健康變得尤為重要。這包括定期體檢、健康飲食、適量運動,以及注意心理健康。

2. 財務規劃:為了確保退休生活的資金充足,提早進行財務規劃和儲蓄是必要的。了解和利用退休金計劃、投資和儲蓄帳戶等,可以幫助個人在退休後維持穩定的生活水平。

3. 終身學習:隨著科技和社會的快速變化,終身學習變得更加重要。學習新技能和知識不僅可以豐富個人生活,還可以提高老年人在社會和經濟中的活躍度。

4. 社會參與:保持社會參與有助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連結。這可以通過參加社區活動、志願服務或加入興趣小組等形式實現。

5. 長期照護準備:隨著年齡的增長,某些人可能需要長期照護服務。了解不同的照護選項、相關費用和保險計劃,並提前做好規劃是必要的。

6. 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建立一個支持系統,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幫助老年人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進入超高齡社會也促使政府和企業必須調整政策和服務,以滿足老年人口增長的需求,包括醫療保健、公共交通和住房政策等。個人、家庭與社會的共同努力,將是應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關鍵。

 

#「超高齡社會」在精神健康上會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在步入「超高齡社會」的背景下,精神健康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1. 孤獨感和社會孤立: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可能會因為退休、親友去世或身體功能減退而變得孤獨和社會孤立。這種孤獨感和缺乏社交往來會導致憂鬱症和焦慮症的發生率上升。

2. 認知功能障礙:包括輕度認知障礙(MCI)和阿茲海默症等症狀,隨著人口老齡化,這類疾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增加。這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對家庭和社會造成重大負擔。

3.老年憂鬱症和焦慮症:老年人面臨生理、心理和社會環境的多重壓力,易感受到抑郁和焦慮。這些情緒問題有時被誤認為是老化的正常過程,因而忽略了治療。

4. 物質濫用:老年人物質濫用(包括藥物和酒精)的問題常被忽視。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對藥物的敏感度增加,容易形成依賴。

5. 自殺風險:老年人自殺率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尤其是對於那些遭受慢性疾病、孤獨感或重大生活變故的老年人來說。

6. 照顧者壓力: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生活節奏的加快,老年人照顧者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這也影響了他們自身的精神健康狀況。

應對這些挑戰需要跨學科合作,包括政策制定、社區支持、家庭照顧和醫療干預等方面的努力,以促進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整體福祉。

 

#面對「超高齡社會」,一個國家或者是社會要怎樣做好精神健康?

面對超高齡社會,一個國家或社會要做好精神健康準備,需要從多個維度入手,既包括政策層面的調整,也包括社會和個人層面的改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措施:

1. 加強精神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針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服務體系,提供足夠的精神健康醫療資源,包括專業的精神健康醫生和護理人員,以及相關的治療和照顧設施。

2. 普及精神健康知識:通過教育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老年精神健康問題的認識,包括失智症、憂鬱症等常見問題的早期識別和介入的措施。

3. 社區支援和服務:發展社區層面的支援和服務,如設立社區中心,提供日間照顧、諮詢、康復和休閒活動,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和情感交流。

4. 家庭照顧者支持:為照顧老年家庭成員的人提供培訓和支援服務,説明他們應對老年照顧的壓力和挑戰,保護照顧者的精神健康。

5. 推動跨代溝通和活動:鼓勵和促進不同年齡層之間的交流和活動,增進理解和尊重,減少代際隔閡,通過跨代互動促進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社會參與。

6. 法律和政策保障:制定和實施保護老年人權益的法律和政策,包括禁止歧視老年人、保障老年人就醫和社會服務的權利等。

7. 科技應用:利用科技手段,如智慧穿戴設備、線上諮詢和治療平臺,提高老年人精神健康服務的可達性和效率。

 

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在超高齡社會中維護和促進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同時也減輕社會和經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