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於2022建中校友俱樂部報紙
身為建中校友的一員,那段青春時光只能透過照片回味。以前總覺得把書讀好就很帥了,但是,直到當了大學教授、有了孩子之後,我開始回想那段求學歲月,是不是忽略了什麼?
這些年我也為了改變中小學教育,而實際辦學(非營利「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在八年以來的辦學過程中,從數百位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看到教養孩子的許多重要思維,是我們過去自己成長的年代所忽視的。然而這些思維對於我們的下一代,特別是面對一個急遽變化的世界,是極為重要的。
建中校友夥伴們,有不少已為人父母,藉由這個機會,野人獻曝分享在教育現場、還有業界創業這些年來反思後的教育思維。希望能提供大家對於教養孩子的一些不一樣的思考可能。
一. 讓孩子拋開追求「人生勝利組」的思維
我們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從小迷失在各式各樣標籤的追求中:我小學的時候,拼的是「全班第一」的標籤;中學的時候拼的是「建中」、「資優班」、「數學競試」的標籤;大學的時候拼的是「系學會會長」、「書卷獎」的標籤;碩士的時候拼的是「留學名校」的標籤;工作的時候拼的是「某校教授」的標籤。三十五歲前,我的人生似乎就是不斷的追求標籤。只有眺望標籤,才能讓我生起動機去拼;只有得到標籤,才能讓我感到安心。
某次上廣播,主持人說:「葉教授從小念建中、台大,是人生勝利組!」我聽到後,心情馬上暗下來。我發現被標籤桎梏的人生是辛苦的,雖然自己心中總是有種感覺,彷彿這些標籤有神奇的力量,只要追求到了、貼到身上了,就可以法力無窮。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說:「我這樣一直追求標籤,也是有向上提昇啊,也是有成長啊!而且還能得到眾人稱羨的眼神!」
靠標籤來標定自己價值後,這輩子只會不斷的在為爭取下一張更大的標籤而汲營,才發現並沒有得到新的神奇法力,只得到對下階段人生的茫然和空虛。如此過程不斷循環,直到有一天年紀大了,氣力放盡、無力再追。這樣的人生愈來愈不快樂。
我是追到當老師、當老爸後,才開始思考這樣一個被標籤桎梏人生的議題,而唯一解脫的方法就是,靠自己!不管身上貼了再多花花綠綠的標籤,標籤下面的你,還是你。外人看不透你,但你自己看的透自己。你有多少能耐、多少成長、多少進步,你都知道,何必靠標籤來掩飾?
如果不想終其一生成為只能一直追著別的馬的賽馬,辦法就是認真探索自己的天分跟興趣、好好的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為何。這些課題很難,須要花很多年時間去琢磨探索,但不能偷懶!
華人社會之所以人人焦躁、壓力大,就是被「人生勝利組」的集體意識所害。沒事就愛比誰的學校志願高、公司大、薪水高、誰先買房買車、誰先結婚成家、誰先有小孩。
我們從來沒有用心探索自己的天份在哪,從來沒有深刻思索自己人生的意義。對很多人來說,想這些事情太累了!從幼稚園到大學,一直都被訓練什麼事情都有標準答案的人,一個題目只要十分鐘還找不出標準答案的,就焦慮到不行。更何況這是一個探索數年也不確定有沒有答案、答案對不對的問題?最後,直接去追求芸芸眾生所仰望的標籤不就好了?
當父母的,若你曾經痛恨被比較和被標籤,請不要墮入黑武士陣營。我們應該讓我們的孩子,不再被標籤世界影響,能認真過有意義的人生。
二. 建立努力是為了得到高層次快樂的價值觀
我們父母的那一代是從小苦大的,所以他們的價值觀是「為了得到溫飽而努力」,快樂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而我們也就這樣被他們教育長大,有著類似的價值觀。也因為這樣,整個社會過得並不快樂。國際間不快樂指數的評比,華人社會普遍都是很不快樂的。
更悲哀的是,台灣跟華人社會,是不懂得快樂、害怕快樂、反對追求快樂的社會。父母對於孩子快樂這件事,是恐懼的。因為我們自小就被我們父母制約,認為享樂是罪惡的、是會出問題的。華人社會的父母就是覺得,孩子一定要每天都眉頭皺皺的過日子,那才完美!才是理想型!
我們該慶幸的是,我們的社會終於進步到,可以讓許多的孩子不必只為溫飽而努力,而是可以開始為別的理由而努力,尤其是而是追求自我實現、得到成就感的高層次快樂(而非只是第一名吃大餐、去遊樂場玩的低層次快樂)。
我們是一群不懂得快樂的父母,也是害怕孩子追求快樂的父母,更是不知道怎麼教孩子什麼是「真正的快樂」的父母。這一代的父母面對著極大的挑戰:如何把自己從小學到的「為了得到溫飽而努力」的價值觀,轉化成教育下一代「為了得到快樂而努力」的價值觀。沒弄好時只會把很多孩子教成「我只求不要再有壓力,就是快樂」的人,這是很大的悲哀。
三. 中產家長最大的挑戰:要忍住!
我常跟家長們在演講中談教育。同時間也因為創業的關係,認識了各行各業許多佼佼者,當中也有許多人是父母。不管是來聽演講的父母聽眾,或是我身邊的父母好友們,他們絕大多數都想當「好父母」,希望孩子未來能過得好,但有件事情,對於很多想當好父母的人來說,是很難做到,叫做「忍住!」
「忍住」這件事有多難?超難的!特別是那些自己事業做得相當成功,對世界的了解跟見識超乎常人的父母來說,這件事情更是困難。
當爸媽自己對這個世界有超過常人的見識跟深入的洞見時,他會希望將這些轉化給自己小孩,作為他們能比別的小孩未來更成功的利基。所以,他會忍不住很想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會更容易成功,怎麼走才會更快到達目的地。
當覺得自己已經把握了成功的要訣跟方法,怎麼可能看到自己小孩在那邊浪費時間瞎碰瞎撞、在那邊轉圈圈搞不出名堂,還有辦法忍住不講話、不給建議?怎麼可能忍住看著小孩在那邊浪費時間,走著你一看就知道會失敗的路?
如果你總是忍不住要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會成功,孩子就會養成一遇到事情,只想聽人家告訴他怎麼做的習慣,遇到事情會不想自己去試出答案,養成想要知道捷徑的習慣,甚至不會想要動手解決困難問題。
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告訴孩子,要他不要做你預見會失敗的事情,你的孩子就會很少經歷到失敗,長大遇到事情就會很怕失敗,真的遇到失敗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失敗、該如何再爬起來,變成沒有韌性的人。
許多父母自己在職場上闖蕩多年,應該最清楚什麼樣的人在職場上最討人厭、最難成大器?不就是那些只等著人家給答案、不願腳踏實地做事、沒有面對失敗韌性的職場廢物嗎?當你在職場討厭那些廢物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這些職場廢物,是怎麼被養成的呢?有沒有想過你的「忍不住」,可能正在把你的小孩養成類似的人呢?
「忍住」真的非常重要!只有當你願意忍住不直接給孩子答案,他才會變成一個習慣自己找答案的人。
四. 訓練孩子面對風險而非 Play Safe 迴避風險
我們的社會,一直對「賭」很反感。從小到大的教育,都告訴我們「賭」不是好事,把「賭」當做洪水猛獸。從小總是被教導:守成不易,不要隨便冒險、不要好高騖遠。我們被設定的指令,就是要好好求穩定、找穩賺的路子;不確定的路,不要隨便去闖、去試。在過去的年代,這樣的思維或許真的幫助大家安穩度日。問題是在未來,這真的好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人生每一次為自己做的重大抉擇,正是一場場的賭局。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指出,65%的現有工作在20年後會消失。面對一個劇烈改變的世界。很多的資訊、產業的生命週期都大幅降低,很多事物一下子就退流行。未來年輕人的人生會很不一樣,光是轉職次數,可能是父母那一代人的好幾倍。他們的人生,將會比父母有更多次的抉擇(賭)。
要去賭,就要學習評估風險的判斷力。一方面來自於相關資訊的充足收集,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很多次的經驗累積。如果成長過程中都是任憑家長擺布,因為不是自己做決定的人,也就少有動力去充分收集資訊。
此外要懂得如何面對「輸」、懂得如何承擔風險、懂得何時該停損。但許多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去承擔可能的風險。都是大人告訴孩子未來會「穩贏」的決定,到頭來,一路在這樣「穩贏」的溫室保護下,到了大學、碩士畢業快25歲才出社會。孩子從小到大也沒有真的「賭」過,也自然不曾「輸」過。你叫他如何學會勇敢面對接下來出社會後,一次次人生抉擇中「輸」的局面?你叫他如何懂得在「輸」的時候仍能堅強面對、停損出場?於是,我們在社會上看到愈來愈多遇到人生挫折,就豁出去把整個人生賠上去的案例。或是自殺、或是傷害別人。讓人傷痛,也讓人不捨。
所以,我想在最後送給不管是正在建中的學弟們或是為人父母的校友們,面對未來新世界,要勇敢地撕去標籤,看見自己的價值,由自己探索,由自己決定,毋需假手他人。這樣的路,或許一時間得不到肯定,甚至受到許多人的質疑、說風涼話。但是唯有堅持下去,才有可能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與新世界連結。
結語:人生最該追求的一張標籤,就是自己的名字
建中是一張標籤。在我們小的時候,曾經很努力得到這標籤,也曾經很以這標籤為榮。但三十年後回首,這標籤對我們的人生的影響有多大呢?
人生是由我們做過的那些事所組成的,不是由我們收集到的那堆標籤所組成的。我認識的一些前輩:嚴長壽先生、方新舟先生等,他們之所以讓我尊敬,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努力投入的那些事,他們不需要標籤,因為他們的名字,便代表了他。很慶幸的,三十五歲後的我也已不再繼續標籤人生了。在多年的探索之後,我找到了我的夢想、我的使命、和我的方向。這樣的人生,非常充實,非常愉快。當每個人能找尋到人生方向,活出自己的價值時,屬於我們的那張終極神祕標籤自然會浮現:
人生最該追求的一張標籤,就是自己的名字。
You are what you are, your name speaks for yourself.
期待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孩子們,都能不再被標籤思維所桎梏,走出屬於自己的意義之路。
葉丙成 第44屆建中校友
現為 台灣大學電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