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萬台幣,這是一個魔術數字,這可能是一台豪車的售價,可能是某銀行貴賓戶的存款門檻,可能是一個晉升高階主管的年薪自豪線,可能是一個人努力工作賺錢多年後,可以留出來的一點餘錢,可能是一個高薪的中產可以拿出來做點高風險投資的金額。
多年以前,當天使基金這個名詞剛盛行時,10萬美金差不多就是這個上車價(ticket size),那是一個美好、清晰的數字,估值合理的年代,是super angel入場的基本姿勢。300萬台幣,似乎象徵一個,財富走到二樓的境界。
但是,這個數字也很尷尬。
有好幾個朋友曾經問過我,他手上有個二、三百萬,應該怎麼運用呢? 買房子不夠,買股票風險高,又不懂創業,定存利息少得可憐。最後,可能很多人被理專說服去買那種分六年存款的終身理財壽險。
這或許說明,為何儲蓄險這類產品大行其道,本質原因,還是一個理財手段的缺乏。台股狀況太多,炒作跟內線似乎陰魂不散,所以年輕一點的族群不想被割韭菜的,可能就會投向美股的浩瀚大海。近年不少網紅講起美股,分析得頭頭是道。Palantir,DocuSign,這些在我們從事互聯網軟體新創投資的人眼中,充滿著無限想像,也充滿無限風險的公司,在美股網紅的口中,可以化繁為簡,把複雜多變的商業解釋得很簡單,讓我非常折服。
以Netflix為例,我很直覺簡單的分析,影片都放在那邊等著,吃到飽的新訂戶增加蜜月期業績就會很好。但是它的影片庫是過去十多年的積累,會員加入Netflix會員後,那些都看得差不多(順便帳號還借給朋友看)以後,就會有點疲乏,新影片上架的速度不可能一下子這麼快,因為影視投資重,周期長,好劇本也不是每天都有,所以狂歡過後一定會回落,加上看到愛奇藝、優酷等中國公司狀況也是如此,所以就判斷花好月圓不會很久。
互聯網最怕的還不是營收下降,最怕的是訂戶數掉,這掉往往代表很難再填回來,這在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會當成危機處理,有時需要馬上果斷換上救援投手的事業部總經理才行。
美股網紅們的分析從不講這點,都在講國際化、公司文化,甚至吹捧Netflix公司人才多棒,所以它表現一定不會差。聽到這些分析的時候,就會覺得好像自己是一個杞人憂天的人,然後覺得平行時空。
讓我想到一個在中國的小故事,2019年我跟中國工商銀行的一個高級理專聊天,她居然帶我去一個小房間,拿出未上市股票雲從的私募認股產品說明書給我。當時是雲從最夯的中國AI概念股之一,與商湯、曠視、依圖並列四大天王。理專煞有其事地跟我說明為何雲從是好標的,未來上市可期…
我工作上經常要接觸AI新創項目,聽著她跟我說很多我比她懂很多的名詞,對於如何介紹一個AI公司,我還真的是從她身上學到了不少。我就算要推薦自己的天使項目給A輪機構,也沒有這位理專這種氣勢跟篤定。
這樣的高風險產品,丟給理財客戶,這不是嚇死人? 我以前一直相信,二級市場一級化的趨勢會愈來愈明顯。上市公司會漲會跌,會賺會賠的程度,搞不好還更激烈,一級市場風險大還是二級? 我看不一定。
回頭聊聊,為何這300萬這麼惱人。
因為我們處在一個高度變化,不確定的世界。當資訊透明、世界不斷快速變化,新技術加上資本不斷新陳代謝,新進者不斷革在位者的命,很少公司會活得安穩,這種狀況下,穩定投資的機會愈來愈少。所有投資,能夠抵銷波動跟負項的,還是要靠一些能創造高報酬(例如VC投資>30%回報)的倉位,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也要愈來愈多仰賴生態系與投資併購的作為。換句話說,新創公司是經濟發展最源頭的火車頭,而這個的創新的動力本質又是科技。
看得懂科技創新,才能看懂雲從是不是OK,才能比較好把握美股動態。但科技日新月異,五花八門,一個中產階級,當手上有個300萬閒錢,想用其中的100萬去買股票,期待5年內可以收穫多賺幾十萬幫孩子存一點教育基金的人,實在是很難面對這樣困難的世道。所以,很多直銷、很多賺利息外幣推給中產的金融產品過去大行其道,本質都是一種焦慮。
更年輕,不害怕失去的人,就大膽先丟進區塊鍊了。
房地產難怪永遠不會跌,因為看來看去就剩這個。300萬投資房地產的產品我想也深具想像空間。
台灣因為長期低薪緣故,要靠工作領薪水能達到財富更富裕的路徑並不輕鬆,可能要熬很久,work-to-earn的路線累積財富艱難的情況下,要如何拿到一個上台階的300萬,並把這個300萬好好地投資理財運用出去呢?
如果你也有這個困擾,或是好的想法,歡迎留言,我們下集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