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校友實名制社群, beta version

一場「輸」的比賽讓我們印象深刻

「我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不夠?」,每次想起這段歷程,都會覺得是一場很好的學習,因為大家開始知道如何面對每場比賽的輸贏,也不會這麼不舒服,更知道如何更小心謹慎、如何調適心理的感受。

本文採訪者: 王珮如

現為亞馬遜資深軟體工程師的柏均,在外人看來,建中、台大資管系畢業,在一個世界知名的公司工作,看似順遂無礙的生命歷程,一路走來是否有什麼樣的養分支撐著柏均,陪伴他生命中的各種抉擇。

求學時期的師長和同學們是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印記,從思辨能力的奠定、價值觀的形塑、集體向上意志力的底蘊,都是陪伴柏均頂過各種人生變動的驅動程式。

美東時間晚上8點,台北時間早上9點,小編以視訊和柏均學長展開對話,爬梳他的學業、事業和家庭,理悟出理工男獨到的生命觀點。

Q1:請問學長當初為何會想參加建中樂旗隊?有什麼魅力吸引著您?為何會選擇法國號,而不是其他的管樂器?
魅力啊~記得剛進建中時,在早上升旗都會看到樂旗隊的學長們在演奏與排練,那個模樣頗帥的,覺得上了高中好像需要參加一個社團或樂隊玩玩,彷彿只要如此,自己也會像學長們一樣帥氣。應該就是那股想要跟他們一樣的魅力吧!

至於會選擇法國號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以前我父母偶爾會帶我去聽音樂會,常在音樂會上看見圓圓的法國號,而且不時還會反光,很吸引我的目光,所以對法國號一直有著美好的印象,到了建中樂旗隊自然以法國號為我的第一選擇。

Q2:看來學長帥氣的演奏和父母親在您小時候給的音樂滋養確實有很大的影響。那麼在建中樂旗隊的吹奏時光裡,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或是難忘的人、事、物?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每週從南海路走到大廟(中正紀念堂)的練習。每週好幾天的練習,最主要的就是團體的走圖,邊演奏邊走圖,活動量很大,幾個小時的曝曬確實很耗體力。當時大家都曬得非常黑,記得我高二那年幾乎都沒感冒,應該要感謝當時流出的汗(笑)。

還有一場「輸」的比賽讓我們印象深刻,當年我們在中正紀念堂舉辦的樂旗隊比賽,基於學長們一路佳績的加持,我們真的雄心壯志信心十足。不過,可能就是太過於自信,那次意外的與冠軍獎盃擦身而過,我們一群大男生竟直接在比賽場上掉眼淚,因為印象太深刻了,都還記得那天是五月28日!我想當時大家會哭的原因可能都不盡相同,但我想最大的因素來自於「我們已經這麼努力了,為什麼還不夠?」每次想起這段歷程,都會覺得是一場很好的學習,因為大家開始知道如何面對每場比賽的輸贏,也不會這麼不舒服,更知道如何更小心謹慎、如何調適心理的感受。當時這些流汗跌撞的練習和比賽,確實讓我們建立出哥兒們的革命情感,尤其當時我們法國號的7人小組,雖然大家在世界各地成家立業,卻一直保持很好的友誼。就像我們常講的那一句「學弟不要怕,學長在這裡」,那股向心力的確很強。

另一次則是台北區運的表演活動,那回是和中山女高一起表演六首曲子,之前需要一塊練走圖,對我們男校真的是一場很難得的互動,可以學習和異性一同面對一場活動、一起流汗。到後來大家進入大學遇到時都還會聊起這段共同的回憶。

Q3:您覺得這段高中時期的革命情感對後來無論升學或就業,是否有正向的價值觀影響著您?
在唸書的時候倒是沒想這麼多,但是現在回頭再去想,以前走過的團隊活動或經驗,確實隱隱約約的影響著後來的做事態度。準確地說,我覺得那是一種意志力的訓練,就像樂旗隊團練的過程、樂器練習需要花費的時間、和他人合作時要學著等待或配合他人的節奏等。這些大大小小的經驗累積,對我後來幫助很大。若再深度的看,其實還有兄長的楷模也是一股很重要的價值,例如學長們怎麼做到的,我們會想跟著努力到那個目標,就是一起集體向上的學習動力吧!

Q4:在您求學的過程中,有沒有影響您的師長,例如他們的想法或思維?
因為當時剛剛解嚴沒多久,其實很多東西不一定什麼都能講。但是,當時會有幾位老師給予我們思想的啟蒙,他們都會要我們閱讀一些新聞,並了解背後的意義,或者分析不同媒體報導的差異,刺激我們思辨,常常有正反意見的交流,例如:兩性平權議題在當時就會一起討論,我覺得當年不敢大聲的想法,老師們會引導我們去想。回家後也會和爸媽討論,甚至還會和爸媽講到聲音都沙啞,當時的針鋒相對,現在看來像是親子之間的日常鬥嘴場景,但確實是一個很不錯的對話時光。

Q5:若您的人生缺了建中樂旗隊這塊拼圖,您覺得會有什麼不同?
謝謝你問了這個問題,讓我認真思考了一些事。我覺得如果我的人生缺了建中樂旗隊這塊拼圖,我和許多人事物的連結就會很不一樣,也許不會這麼活躍,會很阿宅也不一定。(大笑)若我沒有參加樂旗隊,我大學也不會參加管樂團的活動,也不會認識黃世嘉學長,也不會參與許多計劃案。這當中我也累積許多意志力的訓練,對我後來在工作上確實有很大的幫助,驅動我不會容易放棄,這些拼圖是帶動我繼續走下去的能量。

Q6:剛剛聽您談到您父母給您的滋養、學校教育師生的影響力。也是身為父母的您,在面對當今的家長或青年學子而言,您有什麼話可以送給他們的?
我覺得家長可以不用一直以「站在過來人的角度」教育孩子,也許下一代有比我們更深的體會也說不定。另外,談到推薦一本書,幾年前有一本書其實影響我蠻多的,這書名叫「The Lean Startup」(中文版:「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這也是我在進入Amazon工作之後才讀到的書,本身雖然是在講創業的書,但對我生命歷程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它是在說一個How to Start a Business的內容,核心精神就是你需要學著做實驗與嘗試,去測試市場,在適當時機裡如何快速做出決定與改變。其中主要在談科技業變動的很快,客戶變動的也很快,我們的思考方向可以如何快速嘗試、快速學習和收集資料。這和我這一路嘗試和選擇的過程很像,原本想待在國內發展,但又臨時改變計畫決定出國唸書,原本想走學術界後來又轉往業界發展,後來遇到金融海嘯機會變少,爾後又換領域,甚至不限制自己的角色去挑戰,一再的鞭策自己能夠勇敢的走出舒適圈。回頭去看,每一·步都有它的意義,嘗試去試水溫,不要害怕改變計劃,生命就宛如是一個創業的歷程。

Q7:談談您和您孩子的互動,面對變動快速的時代,您對孩子是否有什麼樣的期待和盼望?
說實在的,過去我很少和孩子玩,反而是從疫情爆發開始,才被迫和孩子一起玩(大笑)。我希望孩子要保有善良,並能給他機會多嘗試,這是我覺得很重要的。和他互動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其實反而像我的老師,從他身上會讓我想起當初我爸媽如何看我,更讓我發現人類真的是一種潛能很大的動物。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帶他去滑雪,當從最上面滑雪下來,到了中間段停下來時孩子常常會停在那邊耍賴,那時會覺得帶他出門好像拖油瓶。不過當他過了某個關卡突然開始喜歡滑雪時,那是比我自己去滑雪時還要感動。突然領悟出,能讓小孩跨過那個門檻的過程,會比自己有無滑雪都還來得重要。好像那種別人開心、別人學到時,反而比自己獲得還珍貴的體悟吧!

Q8:面對未來,您又會有什麼樣的的期許,或是您接下來的計畫?
人生其實是各種東西的累積,很多事和計畫往往不一定一致。我一直想做的就是希望能夠做幫助台灣的事情,例如在非營利組織當義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一直以來,在美國有一些草根組織,也許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機構,為台灣的利益而努力。期許能付出我一點點的能力和大家一起發揮影響力,讓台灣社會更好。